张桁,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原主任(2004-2012)、《财经研究》原副主编(2004-2012)、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原处长、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张桁教授既是学者也是管理者,她见证着新世纪初期《财经研究》的建设和发展。
《财经研究》马上迎来60华诞,我是非常高兴的。尽管我退休了,但是很愿意借这样一个机会,向当时我在《财经研究》时候的同事和学校对我的支持表示感谢!我是2004年到《财经研究》编辑部来的,应该说《财经研究》这本杂志,在国内是非常有声望的。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是非常珍惜的。对于《财经研究》的发展,我有这么几个体会:
第一个体会,我觉得对于一本杂志,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校的编辑部有三本杂志,我来了以后,就召集了多次的调研,包括校内外的专家。最后,把三本杂志各自的定位都厘清了。为什么这对《财经研究》的发展很重要呢?因为首先是解决了稿源的问题,作者投稿的时候是一定要有方向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我觉得作为一个高校的学术期刊,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开门办刊,一定是以质量为准。因为我们要为读者服务、对读者负责。所以,《财经研究》的外稿所占比重是非常高的。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出来,就是我们非常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培育。要获得最好的稿源,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编辑花了很大的功夫。我不得不提现在的《财经研究》编辑室主任施祖辉老师,他在这个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他在看稿子的时候,有些稿子看上去蛮粗糙,为了能够抓出一两个亮点,来来回回不知道修改多少次。在这种(稿源)情况下,一篇好的文章出来是不容易的,这也奠定了《财经研究》能获得今天这样一个声誉。这些青年学者慢慢地成长起来,成为了我们优质稿源的提供者。
第二个体会,我觉得高校学报是学校办的刊物,离不开学校广大师生和校领导的支持。我自己体会非常深的是,刚来的时候,每个月的定稿会,我们的分管校领导都是亲自参加的。还比如,《财经研究》被定为一级B,平台高了,教师也愿意把自己好的文章投到我们的杂志来,这也保证了《财经研究》有较好的稿源。
第三个体会,就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作为编辑部的主任,我对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为编辑做好服务工作。我觉得管理者就是服务者,要为编辑创造一个比较安定、健康的良好环境。另外,《财经研究》也好,其他两本杂志也好,我们是坚决杜绝版面费的,而且是坚决杜绝人情稿的。这也保证了《财经研究》能够比较健康、顺畅地发展,同时编辑也能比较愉快地在这里工作。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心情不愉快,会影响这本杂志。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迎来《财经研究》的60华诞。在这里,我衷心地祝愿《财经研究》在下一个60年,依然是我们上海财经大学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也依然希望《财经研究》是中国经济学界专家学者们所钟爱的一本学术期刊。
(供稿:石慧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