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新闻

“数字经济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学术研讨会在校召开

索取号:发布时间:2023-11-22浏览次数:111设置

11月17日至19日,“数字经济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此次学术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上海市哲学学会主办,《社会科学报》协办,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来自全国20余所重点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的专家学者们参加了会议。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姚玲珍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徐龙炳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院魏小萍教授主持。

姚玲珍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它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回应重大问题的挑战,关键在于学术界必须彻底打破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壁垒,尤其是综合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的优秀学术资源,以马克思主义核心原理“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武器,追求数字经济发展的政治与哲学目标的实现,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晓明致辞,他表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仅仅是知性科学,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今天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数字经济的联系,召开这样一个会议以及思考主题的时候,它的基本背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展开。所以这次会议的第一个署名单位就是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这对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我们面临一般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如何在实践上能够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来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在中国同样要通过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来具体化。经济哲学研究的主题,按我的看法,真正的重点和难点并不在于一般趋势,而在于经济哲学的研究如何同中国的现实、同中国经济生活的发展能够联系起来,并且实现它的具体化。

 徐龙炳在致辞中表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政治经济学批判既是思辨的政治经济学,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存在论的追问。政治经济学批判始终坚持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互动传统,使单一的经济学分析视角转入综合分析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在考量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和解放予以关注。自觉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原理反思数字经济问题,有着三个特殊优势。其一,从经济、政治、哲学三个坐标中聚焦数字经济的深层本质关系;其二,注重问题透视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其三,经济事件由平面的知性分析直接进入立体交叉的理性反思领域。

主旨发言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范宝舟主持。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张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院魏小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天恩、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卜祥记作主旨报告。

张雄认为,从哲学视角追问数字经济范畴应该上升到对数字化生存世界的反思,数字化生存是人类长期追求自由、创造历史活动的产物,具有三个特征: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共存、比特与原子同在、理性计算与非理性情感共生。现实历史发展总是在充满异化、背反、祛魅和辩证否定性运动中行进。数字化正能量的发挥也同时遮蔽了人性弱点、盲点的事实,如,“人类的形式化”现象在所难免。

 魏小萍认为,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数字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人能动改造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人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

何萍认为,从科技进步角度看,数字经济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以互联网、计算机为技术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流量为基本结构形成的一种数字化经济即平台经济。


邹诗鹏认为,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座驾与被座驾之间的关系,数字技术背后是物的存在,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管道式”关系。

王天恩认为,数字经济的技术本质表现为数字编码可以通过对接赋能编码和观念编码变革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信息在数字化时代取得了数字编码、赋能编码、观念编码的存在形式。

卜祥记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平台经济这一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导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剥削从传统工厂扩大至数字平台。平台剩余价值生产有两大来源:一是平台资本分割其他产业资本所雇佣的产业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二是作为平台受众的产消者无偿提供的信息数据以及购买相关付费服务。与此同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主体层面同样发生了扩大,剩余价值生产主体从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扩大为流通领域的消费者。

专家自由发言环节共有34位专家作会议交流。与会专家学者以政治经济学批判论域、数字经济范畴的哲学解读、新质生产力与智能化生产方式价值评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新解以及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隐忧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闭幕式上,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郝立新表示,本次会议对于数字经济的本质问题、特征问题、规律问题、愿景问题、未来问题等等都应当做富有启发性的探讨。对数字经济的概念理解要有所拓展,同时还要梳理数字经济反思几种维度,如生产力的维度、生产关系维度、国家治理形态的维度等等。要避免数字经济概念理解上的过于宽泛,要有明确的科学界定。尤其需要做好把概念加以细化、具体化、接地气工作。专家学者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角度透视问题,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发挥相互启发的重要作用。

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张雄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从“什么是哲学视域下的数字经济范畴”“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维度的透视:数字经济思想史追问、智能化技术发展史追问”“与数字经济相关的8个理论范畴的辨析”“与数字经济相关的8个思想原理关注点分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度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下一步,经济哲学研究团队要根据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把研究目标进一步聚焦,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献计献策,这是我们经济哲学研究最根本的宗旨。

(供稿、供图:程晓、谭惠灵、马昕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22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