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新闻

大兴调研担使命,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开展千村调查

发布时间:2023-07-15浏览次数:713 设置

7月8日至7月13日,上海财经大学11名师生进驻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开展千村调查活动,先后走进兰庄村、岳滩村等十个村落展开入户问卷调查,并参观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刘应祥事迹展览馆以及任西和烈士纪念碑,进入田间地头参加乡间劳作。师生在完成调研任务的同时,对河南偃师这一千年古城有了深入认识。本次调研活动受到偃师区人民政府、偃师区农业农村局以及当地校友大力支持。

调研团队共走访了10余个村子,以及200多户农家,师生深切体会到偃师乡村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焕发出新时代乡村的独特魅力与生机。在兰庄村,师生们调研到兰庄村大力发展黄杨种植产业,该地盛产的黄杨树占到全国70%的市场份额,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村民或合作社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对农产品黄杨进行直播带货,大大提升了销售绩效,兰庄村已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精品村、示范村。

在翟镇镇甄庄村,师生了解到本村2700亩土地已经通过偃师区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实现100%流转。部分种粮大户充分利用无人机、互联网平台和电商等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生产和销售,实现了村集体、农民、土地经营者的多方共赢。

在“全国文明村”岳滩村,师生参观了当地全自动针织产业工厂和电商产业孵化园,了解到当地生产的飞织鞋除了远销义乌和海外市场外,还探索出了抖音直播带货以及拼多多电商平台的新路径,看到了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师生走访了岳滩村的农户,并发现了村民主动“触网”的典型例子:在村委的号召下,李鹏于2018年决定回乡创业并创立电子商务公司,同时通过直播平台等手段带动农产品销售,使得全村100余户村民增收。带队教师牛志勇和村干部交流了农村数字化转型经验和发展路径。

调研同时,师生们也展开了“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活动。在岳滩村,师生们参观了“刘应祥事迹展览馆”,刘应祥是全国劳动模范,投身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在实践中总结出小麦“三个耳朵”的青苗管理方法,师生们深刻学习了他研究粮食增产、“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

在圪垱头村,师生们参观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探寻“最早的中国”,通过展品和解说员的讲解,师生系统了解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并对中原文化之于中华文化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崔河村,师生们走入农民瓜田,向村民学习西瓜种植方法,对西瓜的生长特性、病虫害防治难点、大棚作用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并且体验学习了西瓜成熟后采摘的技术。

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调研师生们在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增长了才干,坚定了信念。师生们感受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同学们主动积极到村委、村民家中去了解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究时代发展对于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为解决“三农”问题献言献策。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劳动实践和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对我国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该次活动受到了偃师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局以及多个本地乡镇政府的支持,为调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同时当地校友企业为本次活动捐赠了洗衣粉220袋 、食用油10桶,同学们也把企业的爱心传递到偃师区乡村的千家万户。

调研结束后,多位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财经研究所袁琳同学: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数字科技正在逐步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的政务办公设施、数字赋能农村电商、24小时自助取件柜、智能缴费、信息化图书阅览室和正在建设的数字化花木交易平台。这些都让我燃起了未来乡村之希望,让我近距离接触到“一村一落皆是景、美丽乡村入画来”的乡村画卷。

 经济学院陈黎菲同学:走千村,我们看到各个村子发展的差异,也看到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访万户,我们了解到村民的生活,也感受到千家万户对变化的感慨、对未来的期许。在千村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最需要的就是专业人才。经过这次调查,我对乡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愈发感受到我辈肩扛中国发展的担子,我们更有了前进的动力,将时代答卷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法学院常皓翔同学:作为本地人,本次千村调查使我对我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解到了更加丰富的产业构成,见识到了更加多样的乡村建设,切身地体验到了“十四五”规划为农村带来的好处,相信这会为我将来的理论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会计学院宋佳艺同学:千村给我们一个珍贵的机会,得以沿乡村振兴的步伐,看看各个村庄因地制宜探索出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会为我们以后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能更好将实际与知识结合。

会计学院秦铭浩同学: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不仅了解了家乡的民俗特色,更感悟到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依借着党的好政策,许多村庄得以发展自己的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村民收入翻番的好成果,切实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是我们的校训,更是我们丈量中国大地的实践标准。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澳卫同学:在本次“千村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深入了解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到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和关键领域,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繁重和最艰巨的任务。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继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出校园、走进基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理论回应时代之问,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青春业绩。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博文同学:为期6天的农村调研,让我对偃师区的农村基本情况有了脱离于书本理论的了解,未来我将继续遵循“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的校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十九大以来,偃师村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蓬勃兴起,使偃师这座3000多年的古城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让我深刻认识到大力推进数字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

会计学院陈怡静同学:在回到家乡洛阳开展入村调查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数字技术给村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例如他们大多会通过微信群了解村务,下载抖音等社交媒体丰富生活,使用手机银行查账转账等。但是,在数字生产、智慧农业、数字生态等方面,部分村委会和村民的认知较少、能力较弱。因此,乐于创新、敢于创业的青年人才对于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金融学院李昊宸同学:千村调查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家乡农村的机会,见证了许多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目睹了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经营方式上的革新。千村调查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农民收入的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将以此次经历为契机,更加努力地学习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见证家乡蓬勃发展的景象,为家乡的繁荣贡献力量。

商学院郭姝含同学:作为一名研究生,此次千村调查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加深刻直观地认识,真正看到了统计数据不是纸上的数字,是一个个人、一寸寸土、一颗棵苗;政策方针不是停在嘴上的口号,是村干部的齐心探索、村民的交口称赞,是家风馆、青年中心、直播孵化基地,是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政务服务的全面提升。沿途见闻、与村干部和乡亲的交谈,让我对于自身价值、使命和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索。今后我也将不断用理论结合实践,上下求索,真正做出自己的贡献。

 (供稿:牛志勇、袁琳、陈黎菲、王澳卫、常皓翔   供图:陈怡静、郭姝含、秦铭浩、张博文、宋佳艺、李昊宸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3年7月16日)

返回原图
/